top of page
  • Hao-Chun Chang

天父心 07 27


詩篇 78:65-72 歷代志下 19:1-20:37 羅馬書 10:14-11:12 箴言 20:4-6 聖經連結 https://cutt.ly/wQtRx84 詩篇78:65-72

昨天說到士師時代的混亂,而神的拯救來到百姓的生命中,而這個拯救便是透過大衛王,神所設立合神心意的君王,讓百姓們的生活回到安全,並且在君王的管理下,人民不再各自行神眼裡看為惡的事。

詩篇的作者亞薩這樣形容神的拯救:「那時主像世人睡醒,像勇士飲酒呼喊。 他就打退了他的敵人,叫他們永蒙羞辱。」(詩篇78:65-66)

由於當初約櫃被非利士人擄走的地方,是位於約瑟後代以法蓮支派所處的示羅地,所以今天的詩篇說:「並且他棄掉約瑟的帳篷,不揀選以法蓮支派」(詩78:67)

而神真正的心意,是讓祂的約櫃留在猶大支派在錫安山的耶路撒冷,而神所設立的領袖,就是大衛王:「卻揀選猶大支派,他所喜愛的錫安山,蓋造祂的聖所好像高峰,又像他建立永存之地 ,又揀選祂的僕人大衛,從羊圈中將他召來,」(詩78:68-70)

天父上帝所做的這一切,只有一個目的:「叫他不再跟從那些帶奶的母羊,為要牧養自己的百姓雅各和自己的產業以色列。於是他按心中的純正牧養他們,用手中的巧妙引導他們。」

在神所設立的權柄與管教中,百姓們漸漸地成長,屬靈的生命從吃奶的變成吃乾糧的,並且能夠在大衛王的引導中,過著神所喜悅的生活。

同樣的,神在我們的生活和教會中也設立了屬靈的權柄,讓神所設立的牧者,透過對神純正的心,因而竭力地牧養群羊,不離不棄,也願我們為著神所設立的牧者,不斷地禱告。


歷代志下19:1-20:37

猶大王約沙法,因為與北國結盟,經歷戰場上的挫敗,但神還是保守他,讓他平安的回到耶路撒冷,神對約沙法說:「你豈當幫助惡人,愛那恨惡耶和華的人呢?因此耶和華的憤怒臨到你。然而你還有善行,因你從國中除掉木偶,立定心意尋求神。」(代下19:1-2)

約沙法因而回轉,專心地讓國家專注在敬拜神,也在國家設立了各個階級的領袖,用神話語的公義來判斷各樣的爭訟。眾人就剛強壯膽,敬畏耶和華,忠心誠實辦事。

此後,又有摩押人、亞捫人、米烏尼人一起來攻擊,約沙法這次不再尋求人手的能力,而是專心尋求耶和華,在猶大全地宣告禁食。約沙法在聖殿前,呼求神說:「耶和華我們列祖的神啊,祢不是天上的神嗎?祢不是萬邦萬國的主宰嗎?在祢手中有大能大力,無人能抵擋祢…看哪,他們怎樣報復我們,要來驅逐我們出離祢的地,就是祢賜給我們為業之地,我們的神啊,祢不懲罰他們嗎?因為我們無力抵擋這來攻擊我們的大軍,我們也不知道怎樣行,我們的眼目單仰望祢。」(代下20:6; 11-12)

神就透過先知的口對眾人說:「猶大眾人、耶路撒冷的居民和約沙法王,你們請聽。耶和華對你們如此說:不要因這大軍恐懼驚惶,因為勝敗不在乎你們,乃在乎神。不要恐懼,也不要驚惶,明日當出去迎敵,因為耶和華與你們同在。」(代下20:15-17)

百姓們受到了鼓勵,並在聖殿前,透過祭司的帶領,在聖殿前用極大的聲音讚美耶和華。次日早晨,約沙法王就帶兵出擊,並且在祭司們同行的歌聲中,一邊敬拜神,一邊奮勇殺敵。(代下19:20-21)


而神就讓敵軍自己也起了內訌,自相殘殺,神的百姓們爭戰勝利:「猶大人和耶路撒冷人都歡歡喜喜地回耶路撒冷,約沙法率領他們,因為耶和華使他們戰勝仇敵,就歡喜快樂。」(代下20:27)今天的聖經讓我們看見在危難中,真誠對神的敬拜,在神的同在中使人得到能力與勇氣。

但約沙法的晚年,卻又失去了對天父上帝的依靠,為了商業利益,又再一次地與北國邪惡的王亞哈謝互為友好。


羅馬書10:14-11:12

昨天的聖經中說到,神的救恩離我們不遠,就在耶穌基督裡,而今天的聖經便說到得到拯救的人,傳揚耶穌名字的使命:「然而,人未曾信他,怎能求他呢?未曾聽見他,怎能信他呢?沒有傳道的,怎能聽見呢?若沒有奉差遣,怎能傳道呢?」如經上所記:「報福音傳喜信的人,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!」只是人沒有都聽從福音,因為以賽亞說:「主啊,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?可見信道是從聽道來的,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。」(羅10:14-17)

所以縱然以色列百姓們暫時拒絕福音,但保羅相信神沒有棄絕他們,必定為自己的名留下剩餘敬拜祂的人,如同當初在以利亞時代所做的事一樣(羅10:4-5),只是在神的計劃中,因為猶太人暫時的拒絕,福音卻因而這樣來到了更多的外邦人之中,使外邦人得福。

但保羅仍深深明白,會有一天,神會讓他們再一次豐豐富富地再一次回到神面前:「我且說,他們失腳是要他們跌倒嗎?斷乎不是。反倒因他們的過失,救恩便臨到外邦人,要激動他們發憤,若他們的過失為天下的富足,他們的缺乏為外邦人的富足,何況他們的豐滿呢?」(羅10:11-12)

保羅回答了羅馬基督徒的問題,表明猶太人最終不會失喪,更多地鼓勵了羅馬教會,能夠與自己在福音的工作裡面同工。


bottom of page